佛家提倡長壽養生之學嗎?
佛教乃從印度傳入,但已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,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。佛教雖不涉及養生長壽,可修行的方法,超出佛教的宗旨,反而達到長壽養生的結果。
佛教本意是使人從現實的物欲和實相中超脫出來,求得精神的解脫,并不要求人的肉體和物質生命的延伸、人體的健康與長壽。因而對任何生命本身的執著和依戀,都是與佛家禪的宗旨不合的,視世間一切色相為修禪的魔障??墒?,古往今來的不少高僧、禪師,他們雖然并不追求高壽,結果卻健康長壽,這又為什么呢?其秘訣在于佛教的主要修行方法的禪定。據傳佛祖釋迦牟尼,當年來到尼連河畔的一棵菩提樹下,盤膝坐于吉祥草墊之上,決心用自己的參悟和智慧,求證解脫之道。他用禪定的方法,調身、調心、調息來排除雜念的干擾,漸次入禪,逐漸深入,最后達到苦樂皆忘、萬慮俱消,內心清如明鏡似水,澄如秋月碧潭,終于悟到了禪定高深境界的各種神通。經過七天七夜的入定冥想,佛豁然正覺,悟出“生、老、病、死”,是人生痛苦憂傷的根源。在修行中要看破生死,遠離煩惱,就是要做到“了死置之度外”,還有什么痛苦和煩惱不能排除呢?正是佛教的禪,這種修行方法,使之從生存方式所產生的痛苦中獲得解脫,做到生不足悲、老不足憂、病不足畏、死不足懼,是卸下了精神上的沉重枷鎖和包袱,結果反而使人生變得瀟灑、輕松。這就是為什么不求長生的名僧禪師反而長生的原因。故佛家有“知死必壽”之說。這正是佛教思想中富于辨證的科學精神之所在。